報告顯示,公眾對本次疫情的傳播途徑及易感性有較好的理解,但對病毒的有效滅活途徑等的認識還有待提高,提示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此類信息的宣傳教育。男性、60歲以上、文化程度較低、低收入群體較女性、青少年及文化程度、經濟水平較高人群,防控行為的實施率較低。
此次調研于2020年1月30日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來自南方醫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聯合開展了本次研究。截至2020年2月3日零時,共收集有效問卷8048份(因疫情所限,通過網絡調查員采用電子問卷完成調查),樣本涉及全國各個?。ㄗ灾螀^、直轄市)、港澳臺(尚未收集到臺灣地區問卷)以及部分海外地區。調查樣本結構如下:城鎮居住者5472人,農村2576人;男性3061人,女性4987人。
圖2 常住地分布 圖3 性別構成
圖4 年齡分布 圖5 文化程度
圖6 職業分布 圖7所在城市確診病例情況
據本次調研的發起者張持晨與吳一波介紹,從公眾對本次疫情的認知情況來看,有10.7%的被調查者在12月8日便開始關注在華南海鮮市場出現的疫情,但在當時重視此事件的被調查者僅占5.9%。而在2020年1月20日習總書記作重要指示及鐘南山院士對疫情解析后,引起了公眾對疫情的高度關注。公眾對病毒的傳播途徑及疾病的易感性有較好的了解,但對病毒的有效滅活途徑等認識還有待提高,完全了解者僅占27.9%和35.6%。同時,本次疫情雖對公眾的心理產生一定影響,但基本平穩,而公眾對本次疫情的風險感知則處于較高水平。
圖8 公眾開始關注及重視本次疫情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
圖9 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認知情況
圖10 疫情發生后公眾個人感受
張持晨與吳一波介紹,本次調研涉及了公眾10類疫情防控行為,如正確選擇和佩戴口罩、正確洗手、避免去人員密集型場所等。就公眾的疫情防控行為來看,有80%以上的被調查者在疫情發生早期便及時采納相關防控行為,但仍存在少數被調查者(1.0%左右)抵制或較晚實施防控措施。與男性相比,女性防控行為采納率更高(達到60.0%以上);與農村相比,常住地為城鎮地區者防控行為采納率更高(為68.0 %左右);從年齡分布來看,18-25歲年齡段人群防控行為采納率最高(為43.0%左右),60歲以上者防控行為采納率最低(為2.5%左右)。統計學分析顯示,不同性別人群各項防控行為采納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保持室內清潔,勤開窗通風,避免與有呼吸道癥狀的人密切接觸,避免去疫區訪親或旅游等這三個行為外,不同居住地人群防控行為采納率差異顯著(P<0.05)。
圖11 公眾疫情防控行為的采納程度
圖12 各項行為最早采納者人數占比
在本次調查的疫情防控10類行為中,每種行為均處于行動階段的人數達70.0%以上,僅有19位被調查者所有行為都不遵循,其首要原因是自身條件所限,如經濟貧困。此外,感覺此次疫情離自身很遠,也是其不采取相關行為的原因之一。結合風險認知調查,此類人群的風險認知得分最低,僅22.68±16.42分,遠低于采取相關行為者。而在無意識階段,未正確選擇和佩戴口罩(1.5%)及接觸、食用野生動物(1.3%)的人數最多。值得注意的是,佩戴口罩的行為也是中斷人數最多的(3.1%)。公眾選擇采納防控行為的首要原因均是感知到此次疾病的嚴重性,第二位為此次疾病的易感性,第三位為采取該行為可有效防控疾病。此外,政府的倡導促動以及部分政策的強制實施也是促使公眾采取相關行為的重要原因。
圖13 公眾所處的疫情防控行為階段
圖14 公眾疫情防控行為與風險感知的關系
圖15 公眾采取疫情防控行為的原因分布
疫情所致,本次調查代表性有限,持續性的調查仍在跟進中。就調查結果而言,多數公眾已高度關注和重視此次疫情,這與信息的及時公開和持續的健康宣教密不可分。黨和政府的重要舉措、專家學者的剖析解釋,均使得公眾的風險感知和對疾病的認知有了大幅提高。公眾較高的風險感知也為相關防控策略的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因此,最新疫情的及時公布、防控重點的持續解析以及新媒體的多方報道對維持公眾防患意識十分重要。此間,應注意發揮官方媒體及信服力較高的知名學者專家的“意見領袖”作用。
圖16 公眾不采取疫情防控行為的原因
公眾對本次疫情的傳播途徑及易感性有較好的理解,但對病毒的有效滅活途徑等的認識還有待提高,提示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此類信息的宣傳教育。男性、60歲以上、文化程度較低、低收入群體較女性、青少年及文化程度、經濟水平較高人群,防控行為的實施率較低。同時,殘障家庭、貧困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因主觀及自身條件所限,相關防控行為也難以實施,提示對該人群需給予更多關注,并適時提供物資支持及健康宣教。在本次調研的10類防控行為中,對于佩戴口罩、打噴嚏捂住口鼻等行為,公眾從意識階段進入行動階段較緩,同時中斷者不在少數。除考慮主客觀因素(如無法購買到口罩、酒精消毒液等)外,還需進一步給予公眾以正確的分類指導,在滿足公眾需求的同時,兼顧有限醫療資源的配置。
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以及人民解放軍、各部門同志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冬將盡,春可期,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張持晨(南方醫科大學),王明旭(西安交通大學),吳一波(北京大學),尹梅(哈爾濱醫科大學),楊曉照(中山大學),鄭曉(南方醫科大學),薛雅卿(南方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