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的一個鮮明特征是開放,開放的姿態一方面讓自身走的更穩,另一方面也惠及了醫療機構和患者。
“基層衛生+互聯網”全國促進行動啟動
今天,互聯網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橫掃傳統、保守的醫療行業,打破壁壘,重塑觀念,連接一切。過去15年,張萬能默默地帶領他的團隊做著在今天看來習以為常的工作。這是先行者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好在,張萬能的健康之路沒有辜負時代,時代也將為其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
15年的積淀之后,健康之路已經和全國各級、各地醫療健康主管部門、行業團體和學術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的醫療機構已超過8800多家(其中三級醫院超過1000家),合作的社區醫療機構超過6300多家,合作的醫生超過100萬名,合作的藥店超過2萬家,累計為超過3億用戶提供了健康咨詢、預約掛號、導診陪診、分級轉診、診后隨訪、慢病管理、藥事咨詢、家庭醫生簽約等在內的個性化服務。
居安思危是每一個站在潮頭的企業必須具備的基因。健康之路董事長張萬能并不滿足于目前的成就,在他看來,醫院信息化下的流程再造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下一步必須依靠互聯網手段。“我們要為三級醫院構建互聯網開放平臺,這個平臺不只服務于健康之路,而是對所有和醫院合作的機構和企業開放,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給三級醫院提供整體的開放平臺解決方案。”張萬能說,“要使互聯醫療有效必須為患者提供連續化的服務,連續化需要有數據支撐。如果打通互聯網整個數據通道,在基于合法的患者數據安全前提下使用數據,互聯網醫療對患者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健康之路(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能出席論壇并作主旨演講
多年的精耕細種讓張萬能明白,一個平臺的建設如果多方參與的話,未來這些參與方之間的互聯互通就會變成一個難題。健康之路以開放的心態做這件事情,希望降低同行之間的壁壘,打通數據、提升能力建設,看能夠為老百姓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到時候再在市場上各顯其能、各司其職,共同競爭合作,這是未來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最希望達成的狀態。”
健康之路有一個開放的姿態,也有一顆務實的心。張萬能說:“作為互聯網企業和平臺企業,實體醫療服務永遠不是健康之路提供的。我們為醫生提供工作平臺和工具,讓他們工作更有效率。”
在為大醫院構建平臺的同時,健康之路也專注于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提升。借助系列移動端應用及創新服務,健康之路幫助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把健康檔案管理、疫苗接種、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預約掛號、健康咨詢、導診轉診等就醫服務裝進了基層醫生和居民的口袋,幫助他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強聯系”和“好關系”,為政府實現基層衛生服務的科學、高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平臺”。目前,健康之路已在全國 1000 多個縣集中開展縣域醫療健康互聯網服務體系、平臺和能力建設。“互聯網起到加速作用,積累到一定的閾值就會爆炸性成長,三年時間后,基層醫療機構在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就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張萬能說。
健康之路的開放心態在強基層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張萬能的思路是,強基層不是一個公司可以完成的事,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來參。和媒體、廠商合作,面向基層衛生機構和群眾開展科學用藥、合理用藥指導和健康知識傳播;在偏遠和貧困地區,為基層衛生機構提供移動智能設備、藥品和醫療設備;與電信運營商、智能終端制造商一起為有需要的基層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生提供技術和智能設備援助;與醫療行業學術組織、知名等級醫院合作,進一步開展遠程問診和網絡會診,推動大醫院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對基層醫生進行指導和培訓;聯合公益組織搭建移動互聯網平臺,促進弱勢群體(患者和困難醫生)、援助資金和醫療機構之間的連接,為健康公益搭建互聯網平臺和生態圈。
問及投入和盈利問題。張萬能坦言,互聯網企業要先做事后享受,先投入后得到。在現階段的形勢下,談盈利模式為時尚早。健康之路從2000年成立到2007年一直都在投入,2008年達到收支平衡,2012年起基本秉持量入為出的策略,沒有融資。2014年得到百度投資之后,加大了對市場和網絡建設的力度。“我們是一個從夾縫中冒出來的企業,對如何盈利還是有自己的有一些探索?,F階段,我們對盈利看得真的不是非常重,現在我們重點做的事是讓各方參與進來,讓更多醫療機構、基層醫生、衛計委、患者參與進來,讓他們之間能夠基于互聯網發生更多的互動。”
事實上,在互聯網醫療的推進過程中,如何獲得各級衛生主管部門、各級醫療機構的信任是張萬能面臨的最大挑戰。“技術本身沒什么難度,如何讓他們認為社會力量是可以依賴的力量,讓他們接受互聯網思維,讓所做的事情真正有效果是難點。”